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内忧外患分别指的是什么
今天奇闻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隐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明朝末年,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混乱的一个特殊时期了,用内忧外患、一团乱麻来形容是最恰当的;外患很简单,就是海患及东北新崛起女真人强势侵犯;而内忧就是朝堂之上的朋党之争及地方上的阶级矛盾加剧。原本明王朝还能苦苦支撑,但奈何“小冰川”的到来,接连不断的反常自然灾害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但是明末时期真正的大患是什么呢?固然倭寇海患让明王朝疲惫不堪,固然东北边患让明王朝损失惨重,但这些都只是外疾,始终没有对明王朝形成真正致命的威胁。是农民起义军吗?农民起义军的确强大,对明王朝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远超边患,而且最终灭亡明王朝的也是农民起义军;但其实明王朝是有能力,也有机会彻底消灭起义军的。
明王朝之所以没能彻底消灭起义军,其实并不是说有多仁慈,而是因为朝中大势,已经不是皇帝所能控制得了;在皇帝统治时期,朝堂官场的真正统治者其实是“”。东林党出现于皇帝时期,公认的创始人是吏部郎,但当时的东林党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但在“”、“”、“”之后,东林党逐渐成为朝堂之上最强大的一股势力。
而且东林党极为霸道,以儒学为正宗,凡是与东林党相对抗的,众人便把他们为邪党;而且东林党人还没事就喜欢讽刺朝政,批评皇帝,如果被皇帝打了,还会引以为荣,如果被杀那就更高兴了,因为东林党其他人会把他塑造成一位为国为民而牺牲的英雄,而皇帝可就惨了,会被这帮文人写成千古罕有的“昏君”。皇帝虽然权势大,但也无法控制这些人的笔杆子。
所以明朝后期的那些皇帝们颇为头疼,打不得骂不得更杀不得,有事没事就被那帮大臣像训一样,完了还要表扬对方,那感觉,比吃绿头大苍蝇还难受。起初,这东林党人聚集在一起的目的和愿景还是很好的,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但到了后面,这一切似乎渐渐变了味,哪个东林党人不是身价亿万?
天启皇帝朱由校深知这一点,所以他选择自己乳母客氏的“对食”魏忠贤作为傀儡,自己不方便做的事,就让魏忠贤去做,自己在幕后操作一切,也懒得上朝,省得看到那些让人厌烦的嘴脸。魏忠贤掌权期间,基本就做了三件事,第一是镇压东林党;第二是揽财;第三是扶持边疆将士,尤其是这一类起关键作用的将士,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所以天启皇帝朱由校时期,虽然朝堂局势看似混乱不堪,简直有亡国之状;但现实却远非如此,魏忠贤的“”和“东林党”逐渐形成了平衡之局;地方上,“阉党”的残酷手段震慑了那些有反心的人,所以一时也是平静无事;而在边疆,虽然看似战事不断,但由于,也是没什么损失,处于僵持状态。
但在天启皇帝朱由校去世后,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崇祯皇帝朱由检受东林党人蛊惑,上位第一件事就是除掉魏忠贤及其党羽;在魏忠贤及其党羽被连根拔除后,东林党彻底掌握大权,就算崇祯皇帝换了数十位首辅也没什么用,换来换去还是东林党人,感觉就像轮流“镀金”一样。但天下局势并没有像崇祯皇帝一开始所期望的那样,逐渐好转,反而越来越差。
尤其是内部农民起义,东林党人奉行儒家学说,讲究教化,所以只要是有人投降,就好吃好喝的招待,想要以“恩德”感化对方,这样做的结局就是他们一旦混不下去了就投降,有的吃有的喝还有的拿,等差不多了又,如此反复,就算明朝将士们再能打,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啊,所以将士们也对朝廷的这种方式感到疲惫,打仗也懒得认真打了,反正对方一投降就是同僚了。
总之在之后,明朝亡了,亡得很彻底,在李自成兵围北京城时,崇祯皇帝放下尊严,去求那些大臣们捐点钱,结果一个个都在哭穷;后来李自成攻入北京城,让这些大臣用钱财买命,结果挣了数千万两白银,这就是大明王朝的“忠臣”,可惜,这一切在崇祯皇帝在自尽前才明白,因为跟在他身边的唯有;在这一刻,崇祯皇帝明白哥哥天启皇帝用魏忠贤的用意了,可惜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