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为什么一开始把矛头指向永乐大帝?
说到,一定是这样的形象,其中在这里却是这个样子的,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嘉靖皇帝为了能够让自己父亲的牌位进入太庙,为何要把永乐皇帝的牌位移出太庙呢?换句话说,他哪来的胆量敢于拿朱棣开刀呢?
难道当时的嘉靖皇帝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吗?难道他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和尴尬的身份吗?一边是为大明朝立下煌煌伟业的永乐大帝,一边是生前连个皇帝身份都不是的普通王爷,就连嘉靖他自己,如果不是运气够好,皇位一辈不会跟他有什么关系。
可是这嘉靖在刚成为皇帝不久,屁股还没坐稳之际,竟然要追封他逝去的父亲为皇帝,追封就算了,他还要把他父亲的牌位放入皇家太庙,放入太庙就算了,可他竟然还要拿仅次于的朱棣开刀,把朱棣的牌位撤下,换上他父亲的牌位,以供永远敬奉。
是嘉靖皇帝智商有缺陷吗?恰恰相反,他不是脑子有问题,而是脑子太好使了。
朱棣是谁,相信稍微懂点明朝历史的人就会知道,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元璋死后皇位传于皇孙,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棣以燕王的身份从北京起兵,打着的名号把皇位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身上夺了过来。
自古以来,在一个国家趋于稳定的时候,想要通过造反的方式取得皇位的成功者寥寥无几,西汉初期七王之乱的失败,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朱棣却是那少数成功者之一。
成为皇帝后,进行政治改革,设置内阁制;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派遣下西洋,加强中外往来;编修《》,疏浚大运河,在他的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有了很大的提升,史称。
但就是这样一位主子,嘉靖皇帝却要把他的牌位移出皇家太庙,嘉靖是什么人?说的不客气点,他的皇位就是捡来的,如果不是前任皇帝没有儿子,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坐这个位子,如果不是和内阁大臣决定立他,皇帝即使没有儿子,他还是会跟皇位无缘。
一边是煌煌伟业的永乐大帝,另一边是捡了个皇位的幸运儿,实力和声望高下立见,即使朱棣不在了,但是想要打他的主意,那也是天方夜谭,起码当时嘉靖皇帝的实力还远远办不到。
是嘉靖认不清现实吗?当然不是。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嘉靖皇帝的脑子绝对够用、好使,他之所以要打朱棣的主意,是因为他要通过这件事下一盘大棋,而且是一盘特大的棋。
当时嘉靖面临的困局是什么?八个字:根基不稳皇位不固,虽然他是被太后和内阁大臣拥立的,但是谁能保证哪一天不会被他们撸下去呢?正所谓,我能把你捧上来,也就能把你踩下去,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不会行废立之权,那一个堂堂帝王就一直仰他人鼻息而活吗?把自己的前途和安危,寄予人家有没有一副好心情之下,对于一名成熟的政治家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所以摆在嘉靖皇帝面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然后手握大权。目标是有了,具体又该怎么做呢?思来想去,他决定效仿当年废王立武的方法,只是稍微换一下,李治是借着改立皇后为名,向发起进攻,而他嘉靖则是借着追封其父,供以宗庙为由向内阁朝臣宣示主权。
夺权之路可以说步步维艰,但是嘉靖已经在心里有过无数次的推演,他知道一旦提出追封父亲,将会招致朝臣和太后的激烈反对,因为一旦追封成功,就意味着需要将牌位摆入宗庙,但是宗庙规定只能放置七个皇帝的灵位,而且数量已经够了,想要进去,就必须得撤出一个。
经过权衡,他决定把的牌位拿出来,但是表面上他却告诉朝臣要把永乐皇帝的牌位拿出来,只有这样才会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因为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他如果直接说出真实想法,很可能就会失败,可要拿朱棣的名号虚晃一枪,成功机率就会大大增加。
果然,当嘉靖提出追封其父时,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提出把永乐皇帝的牌位撤出太庙的时候,所有人一片反对,事情正在朝着自己的预期发展,经过激烈的君臣博弈,朝臣派最终妥协,同意追封,但是宗庙牌位绝不能是朱棣,经过商议,决定把明仁宗的牌位撤换下来。
整个过程看起来简单,但过程之中的激烈程度恐怕只有当事人才会知道,因为嘉靖帝的这一次夺权,用了足足三年半的时间,史称“大礼议之争”。最后追封其父为兴献帝,其母为兴国太后,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列入太庙,排序在之上,而嘉靖帝的皇位则是得缘于明武宗的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