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吭,这才是失街亭的真相!

历史文化 2022-06-20 07:52中国历史www.qiwenkd.com

  挥泪斩,这段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然而一直以来,众多爱好者对此却一直争论不休。争论集中在两点:

  1.马谡能力到底如何?失街亭责任是不是全在他一人?

  2.马谡是不是必须死?诸葛亮杀马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网络配图


  失街亭简史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对外扬言从斜谷进军攻取郿县,并以为疑兵,占据箕谷。于是派驻守郿。岂料,诸葛亮采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战略,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陇右出兵,一举攻占了武都、天水、安定等地,魏国朝野一时震动。

  为了保证对尚在对峙的广魏、上邽 、陇西等地的进攻,诸葛亮派马谡领王平等抢先占领街亭进行布防,阻止曹军对西面的支援,给正面战场争取时间。然而,马谡到了街亭以后,却放弃了驻守城池的命令,派兵驻扎在一旁的南坪山上。裨将王平一再规劝,马谡均置之不理。

  率军赶到街亭之后,发现马谡驻扎在山上,便四面围住南山,并切断了通往山上的水道。当时正值初夏,天气炎热,山上又没有水源。不到两三天,蜀军就军心大乱,被张郃乘势击败。街亭就此丢失。

  街亭的丢失,使得蜀军陷入双面夹击的危险局面中,诸葛亮只得放弃到手的陇右等地,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事后,诸葛亮处死了马谡。本文为奇闻网原创,未经奇闻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马谡=?

  街亭为什么会失守?一般都归结于马谡一人身上。他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擅自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不说,还听不进下属的建议。只知道照搬兵书所云,从不考虑实际的情形,最终才有此败。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通常还会举出另一个史料来佐证。《·传》记载,死前曾特意告诫诸葛亮,马谡这个人名不副实,爱夸夸奇谈,不要重用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所以,结论很明显:马谡只是,不过是三国版的赵括罢了。诸葛亮重用马谡,纯粹是一种失误,甚至可以说是任人唯亲的表现。然而,马谡真的这么弱鸡吗?

网络配图


  我们不妨看这么几则材料。其一,前,曾南征蛮族来平定后方局势,里的便是对这段历史的加工演绎。《襄阳记》记载,南征之前,诸葛亮曾问计马谡。马谡给的建议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成了诸葛亮南征的基本策略。

  其二,失街亭之后,诸葛亮下令处死马谡。安汉将军、丞相参军李邈立刻跳出了为马谡求情,”秦国赦免了孟明,于是得以称霸西戎。楚国诛杀了子玉,于是二世便灭亡了。”可见,在李邈的心中,马谡乃是与孟明、子玉一类的绝世人才,杀之会动摇国本。

  这并不是李邈一个人的想法。《襄阳记》里记载,失街亭后到达汉中,曾对诸葛亮说,"当年楚国杀了子玉,秦国。现在天下还没平定,就杀死才智过人的名士,不是太可惜了吗!"而且,据《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处死马谡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好,现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底哪一方才是对的吗?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马谡确有能力。首先,正如之前所说,无论是诸葛亮还是蜀汉的官员如李邈,都承认马谡的才能。而且,诸葛亮南征时马谡的献计,也确实证明了他的才华。

  其次,刘备所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临终遗言本身就很可疑。一则,马谡当时虽然有一定名气,但是也仅限于此。刘备临终前,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如何保证年幼的平稳地继承权力以及蜀汉政权内部的稳定。他为什么会突然交代了这么无关当时大局的一句话呢?根本说不通。除非他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二则,诸葛亮这个人性格特点是谨慎,如果刘备当真说了这句话,诸葛亮应该会对马谡仔细观察。然而,《三国志·马良传》在记述了刘备的遗言后,来了一句,“亮尤谓不然”,根本没听进刘备的告诫,依旧与马谡高谈阔论,有时甚至一直从白天谈到晚上。本文为奇闻网原创,未经奇闻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失街亭责任完全在于马谡嘛?

  既然我们承认马谡确实有能力,那么如何解释失街亭一事呢?通常认为,马谡由于违背诸葛亮的命令,放弃了坚守城池,把军队移到了山上,才导致这场失败。然而,有两点需要再次说明:

  其一,虽然都说军人的职责是服从,然而还有一句俗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是因为将领面临的具体情况,地形、天气以及各种突发情况都是事前不可能预料到的 ,所以将领都会被授予相应的指挥权,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临时决策。

  因此,马谡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改变诸葛亮的事前决策,这点无可厚非。至于当时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才让马谡做出了这种更改,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我们不能因为他最后的失败就断定更改诸葛亮的命令是错误的。

  其二,兵法有云: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地无登,此处山之军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按照兵法的一般原则,行军作战,本来就应该占领制高点,以便前面视线开阔,形成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具体到街亭而言,它地势并不险峻,无险可守。马谡到达街亭后,登上南坪山,抢占制高点,从军事上并没有错误。当初定军山一役,老将就是凭借地势从高往下一举斩杀了。

  所以,一则,马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违背事前规划并非擅自违反军令。二则,占据高地的有利地形,符合兵法所言,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至于是不是,这仅仅是主观判断。

  因此,我的推测是,街亭之所以失守,违背命令、擅自驻扎山上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问题出在其他的地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赵云那里得到一些发。

网络配图


  在第一次北伐时,除了马谡的兵败失街亭,驻扎在箕谷的赵云也被曹真所败,事后,赵云被贬。作为叱咤多年的大将,赵云的领军作战能力不容置疑。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国志·赵云传》的说法是,赵云“兵弱敌强”,所以失利。但是请注意,这并不是说赵云的兵力少,进而寡不敌众。实际上,赵云所率的兵力是超过曹真的。《汉晋春秋》记载,第一次北伐结束没多久,就有人建议再次发兵,诸葛亮拒绝了。他这样解释,“大军在祁山、箕谷时,兵力都多过曹贼,然而不能破敌反被敌破,原因并不在于兵力,而是在于人。”

  据诸葛亮自己反思,此次失败根源不在于兵少,而是在于士兵战斗力太弱。诸葛亮的这番话应该是可信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看街亭的失败,便有了另外的视角。无论是坚守城池还是占据高地,从理论上讲,都有自己的道理。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军队战斗力太弱,使得蜀军虽然占据有利地形,却最终仍被张郃所败。本文为奇闻网原创,未经奇闻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络配图


  马谡是不是必须死?

  马谡该不该死呢?有人说该死,违背军令又丧失街亭,依律可以杀。也有人说不该死,胜败乃兵家常事,你不能因为一次军事失败就杀人。不然的话,多少人也不杀啊。又有人说,马谡属于可杀可不杀的情况。之所以诸葛亮要挥泪斩马谡,是为了给等人一个交代,甚至还有人说这是给北伐失败找一个。

  这些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却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马谡并不是只有战败这一条罪状。如果只有这条罪状,他确实可杀可不杀。然而,实际上,他还犯了另一条不可饶恕的罪名:临阵逃亡。

  《三国志·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向朗因为与马谡交情好,在他逃亡后知情不报,因此被诸葛亮免官。马谡逃亡的事实,在这里清楚无疑。

  此外,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马谡打败后,“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如果马谡没有逃亡,应该是他收拾残兵,稳定军心,而不是裨将王平。这条史料,是马谡逃亡的另一个侧面证明。

  一次战斗的失败,处罚有大有小,当然可以不杀。然而,马谡身为最高统帅,战败后却独自逃亡,性质立马不同了。此罪就不得不杀了,纵使再不情愿,再有人请求,也只能痛下狠手。这应当才是马谡不得不死的主因。本文为奇闻网原创,未经奇闻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