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佛教与儒家的交游和互通
憨山德清禅师,原。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憨山德清是安徽全椒人,为临济宗门下,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能够成为禅师、大师,跟他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憨山德清画像
憨山德清禅师的父亲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而母亲是一个信仰的人,尤其是信观音。某个夜晚梦到观音给她抱了一个孩子,梦醒之后发现自己怀孕了。母亲生下孩子之后,觉得自己的孩子。在他7岁的时候,非常爱他的叔父去世了,他不是忧伤难过大喊大哭,而是思考生死问题;9岁就跟母亲一起学习佛礼;12岁离开温暖的家庭入寺院学习经文,剃发出家做和尚,法号德清。曾经有人摸着他年幼的秃头说他日后会成为一个有名的大师。很奇妙的是,他真的成为大师了。
德清不断学习经文和佛法,后来喜欢到全国各地去游历,顺便学习各地的佛教知识。到了出名的五台山的时候,他被奇妙美丽、幽情雅丽的憨山给迷住了,一直流连忘返,不舍得离去,所以干脆就把自己叫做憨山德清了。所以说起他这个人,大家都对他的名与字没有什么印象,都亲切的叫他憨山德清禅师。
后人为了纪念憨山德清禅师,就建了他的肉身放在曹溪南华寺,让人们供奉。另外,在安徽马鞍山市和县绰庙乡有一个他的纪念堂。
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
说起的思想体系,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会是,但不同于明初理学的独尊格局,晚明的思想界更加多元化,各种思想的碰撞也更加活跃。佛教也一改之前的低迷之势,走向了复兴之路,这一局势的回转得益于晚明出现的四大中兴高僧,而憨山德清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
憨山德清像
憨山德清,其号憨山,法号德清,幼时就与佛教结缘,十九岁遁入空门,其人极具个性,人生阅历也十分丰富。憨山德清也是之人,诗文书法多有精通,而其佛学思想更是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在当时被赞称为“中兴祖庭之师”。
在大多数人眼中,佛门是个不染俗世尘埃清净之地,然而憨山德清却更强调积极入世的概念。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有着密切的交往,在他们思想的碰撞中,世俗的儒家思想同佛教紧密结合在一起,佛教不断地世俗化,憨山德清正是企图以这样一种方式以求达到的宏愿。
据考,憨山德清曾与220个士人有过密切的往来,这说明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之间的思想交流很活跃。事实上,不仅是憨山德清想通过入世的方式来普度众生,晚明的士人群体也在积极寻求思想支柱。在晚明,传统儒家思想已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境下,士人群体急于寻求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这成为儒释道融合的契机。
历史推动了个人或群体的发展。可以说,儒释道三教间的融合是晚明思想发展的趋势所向,而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可视为佛教与儒家教派的代表,他们之间的交游和其思想层面上的互通,恰好适应了晚明的时代发展需求。
憨山德清的典故
憨山德清的典故一:领悟法界。1565年,憨山德清到天界寺学习禅法。有一天他在寺中认识了一个不凡的人——妙峰禅师。两人相见恨晚,约定好时间一起出去游历。然而过了几天妙峰却不辞而别,憨山德清只好一个人出门。1571年开始游历的他,只拿一个钵,辛苦到达寒冷的广隆时,遇到一个蓬头垢面的僧人,一下子就认出是妙峰,两人再次相见恨晚,终于可以一起游历。也就是在一起游历的这段时间,憨山德清领悟出了法界的真理。
憨山德清像
憨山德清的典故二:与结缘。1581年,憨山德清被太后邀请到五合山参加大会。而此时的憨山德清已经隐居在崂山一年多了,太后因此派了专门的人去请以表诚意。而他拒绝了。太后再次请人去,并且带上重金,但德清还是拒绝了,还把送来的钱送给贫苦的饥民。太后感到很震惊,为了表示对德清的赞赏,施刻了五万册《佛说高王观世音经》颁给天下老百姓。
憨山德清的典故三:牢山劫难。1595年,德清因为私自建造寺院的罪被充军到雷州,听到消息的人都含着泪水相送。到南京时,他母亲见到德清,但一点也不悲伤,因为她觉得“死生是既定的因缘”,这令德清很感动,后来还为母亲的见谅而写了一首诗。在雷州市,德清看到很多饥民饿死在路上,便发动大家建道场;返回广州时,即使穿着囚服也有人来向他求佛道,追随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