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曹操为何要执意杀杨修?原来这里牵扯到谋反大案

历史文化 2022-06-20 07:56中国历史www.qiwenkd.com

  爱才,而且不问出身,所以吸引了大批谋士,如二荀、、、、戏志才等等。但他杀起文人来也毫不手软,惨死其刀下的至少有、娄圭、、崔琰等等。

  当然,还包括一个。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最广为人知的原因便是“鸡肋”一事了。

  建安二十三年,攻打汉中,频频告捷,引得曹操亲率大军来战。然而两军相持日久,曹操却一无所获,想要退兵又不好点明,便把军队号令定为了“鸡肋”。

  众人不明其义,聪明的杨修却一语道破: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如同现在的汉中,大王是想要退兵了。众将士听后,便各回营寨收拾行囊准备返回。

  了解到军营中散布着撤军的消息后,曹操大惊失色,细查之后发现,根源出在杨修身上。愤怒不已的曹操,便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了杨修。

  上面的故事其实出自《演义》,主演的《军师联盟》对此又进行二次加工,把“鸡肋”口令与迁都之事勾连起来,但两个版本内涵相同:

  杨修自负聪明,不仅猜透了而且还有意泄露曹操的心思,这自然犯了大忌,也因此导致了自己的被杀。

  杨修死于“鸡肋”一事?

  “鸡肋”一事,历史上确有记载,但它与杨修之死没有太大关系。

  证据有两点:

  其一,史料缺乏相应记载。“鸡肋”的故事,出现在裴注《》时引用的《九州春秋》里:

  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脩:”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这里的情节与三国演义部分相似,但只讲了杨修道破曹操“鸡肋”口令用意一事,并没有杨修随即被杀的记载。

  其二,从时间上讲,杨修不可能死于此次汉中之役。杨修被杀具体是在什么时间呢?史书上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我们知道一个时间范围。

  《三国志·传》中裴松之注引的《典略》明确记载,杨修死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在他死后百余日曹操去世。据此可知,杨修死亡的时间在建安二十四年阴历的七月到九月(的秋季为七八九三个月)。

  而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四年蜀魏的这一次汉中争夺战,曹操是三月份发的兵,相持月余后,五月份便撤军返回了长安。如果要杀杨修,肯定是当即处死,而不会拖太长时间。本文为奇闻网原创,未经奇闻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但我们已知道杨修至少是七月份以后被杀的,所以从时间上也可看出,杨修之死与“鸡肋”一事应该没有太大关系。

  杨修死于夺嫡之争?

  除了鸡肋一事外,关于杨修之死,另一种常见的说法便是,因为他参与了、曹植的世子之争。

  曹操晚年,对于立谁为继承人很是纠结。长子死后,曹丕为嫡长子,立他,符合自古以来的政治传统。然而曹操更偏爱三子曹植,想要立他。因为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比曹丕更贤能。

  在这场夺嫡大戏中,贾诩、崔琰、毛玠等人站在曹丕的一边,而杨修则选择了支持曹植,积极为他出谋划策。然而,最后胜出的却是曹丕。

  为了确保曹丕地位的稳固,曹操开始有意打压曹植,比如仅仅因为衣着华丽,曹操便处死了曹植的妻子。这种情况下,才华横溢且是曹植最大依仗的杨修,自然难逃被杀的命运。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曹操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死了杨修。临死前,杨修对朋友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死的有点晚了。”他的意思是,自己被杀其实是源于曹植。

  这是《魏略》对杨修死因的记载。所谓的漏泄言教,即是指当曹操出题考察曹丕、曹植各自的才能时,杨修有意泄露曹操的心思,提前帮曹植写好答案。

  所谓“交关诸侯”,其中的诸侯指的是曹操所封的几个儿子,这显然是指责杨修身为丞相主簿却结交曹植。

  很明显,曹操要杀杨修,安的罪名就是帮助曹植夺嫡。杨修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才在死前说了那句话。

  这样看来,杨修之死根源在于他参与了夺嫡之争,曹操为了确保曹丕的位置,不得不杀了他。

  然而,这里同样有疑点:

  其一,帮助曹植夺嫡的主要人物至少有三个,即杨修、丁仪、丁廙。然而这三个人中,只有杨修被杀,其他两个人却活得好好的。

  要论重要性,与杨修相比,丁仪同样才华出众、备受曹操信任。曹操更是一度想要把女儿嫁给他,只是因为曹丕的反对而作罢。在夺嫡之争中,丁仪积极有为。正是在他的构陷下,毛玠这一曹丕阵营的重要人物才被罢免。

  所以,为什么丁仪等人活得好好的而杨修却被杀了?

  其二,曹丕被确立为世子,时间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而杨修被杀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秋季,中间相差近两年。

  如果是为了稳固曹丕的位置,应该趁刚立曹丕的时机大开杀戒。经过两年的时间,曹植对曹丕世子位的威胁性已经降到了极点,此时杀杨修意义何在呢?本文为奇闻网原创,未经奇闻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如何解释这两个疑问呢?

  可能的推论便是,曹操杀杨修背后有更深的考量。

  杨修之死与魏讽谋反

  杨修被杀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季,而正是在这一年,曹操遭遇到了自赤壁以来最大的危机。

  正月,坐镇西部的征西将军被刘备所杀,西线危险。三月份,曹操亲率大军抵达汉中,但最后一无所获只得于五月返回。

  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八月,水淹七军,斩,降,华夏震动,天子所在的许都受到严重威胁,一时间曹操几欲迁都以避关羽锋芒。

  随着接连的军事失败以及刘备的称王,曹操的威信受到致命打击,加之年老体衰,曹操的统治陷入到一个危险境地。

  在随后的九月份,邺城爆发了魏讽谋反事件。在处理这一案件时,曹操罕见地进行了大规模地清洗,数千人受牵连被诛杀,相国钟繇也被免官。

  而杨修很可能就是在魏讽谋反案后被杀的。

  曹操自五月份撤军后,一直待在长安不动,直到十月份才带领军队回到洛阳。所以,曹操应该是九月份从长安出发,十月份抵达的洛阳。

  结合杨修死于秋季的记载,我们可以推论,杨修极有可能是在九月份随大军回洛阳的途中被杀的。

  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么杨修的死因便不难理解了。魏讽其人,才华横溢,史书上说他“倾动邺都”,在当时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大臣们争相与之交往,同时又在丞相府担任重要职务。

  魏讽的这些特点,杨修统统都有,才华自不用说,他同样担任要职,史书上说他“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这些比魏讽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重要的是,他既是弘农之子,又是的外甥,身兼两大顶级世家的血统,其身份之敏感远非其他人可比。

  这样的人以后要谋反,肯定是一呼万应,比魏讽案更严重—-曹操最担心莫过于此。

  只要帝王起了猜忌心,大臣的性命便处在危险之中,伴君如伴虎便是如此。

  更关键的一点,此时的曹操已经年老多病(距离他的死亡还有一百来天),他十分担心自己死后曹魏统治可能会出现巨大的动荡,面临比魏讽更严重的保守势力的反扑。

  为了杜绝这一点,曹操抱着宁可错杀也不愿放过的心态,痛下杀手,除掉了最具威胁性的杨修。这恐怕才是杨修之死真正的导火索。本文为奇闻网原创,未经奇闻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