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悬疑 宋太宗真是杀死宋太祖的真凶吗
和后周江山的更替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温柔的政权交接方式了。和自己的亲信们利用一出“双簧”戏几乎兵不血刃地把后周的江山轻而易举地从孤儿寡母的手里夺来,安安稳稳地就做起了。这尽管也遭受到后人的一些诟骂,但我们也毫不否定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他不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而且还把被消灭了的各个国家的国君大臣都好好地安置,对一些人的过激做法也完全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不怪罪、不埋怨,更不处罚。
据史书记载,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叫王著的翰林学士,原来是后周的大臣,喝醉了酒之后,突然思念起了故主,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声痛哭。群臣大惊,都为他。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仍然痛哭不止。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应当严惩。太祖说:“他喝醉了。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还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禁卫军都大惊失色,太祖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
可就是这么一位温情脉脉的皇帝,却只做了十七年皇帝,在刚五十岁的壮年之际却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了,给后人留下了永远也无发解开的答案。
网络配图
《·本纪》曾经热情洋溢地赞颂赵匡胤和这弟兄二人的情深意长、肝胆相照。一次,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这真是手足深情,令人感喟啊。哥哥是如此的友爱弟弟,可弟弟就不一定像哥哥一样有情了。据说,赵匡胤死前的晚上,天气极寒,他跟赵光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匡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从此赵匡胤的死就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而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有了跳到黄河也无法洗涮的嫌疑。但却也成为了“兄终弟及”的宋朝第二个皇帝。
按照中国历代的惯例,皇位应该遵守“父终子及”“传嫡不传庶族”“传长不传幼”的原则,按理说太祖之后的皇帝怎么也不该是他弟弟赵光义呀?可宋朝却偏偏就改了规矩。按史书记载,太祖的母亲杜共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和小儿早早夭折了,就剩下了中间的三个,赵匡胤居长,赵光义第二,赵廷美最小。杜太后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杜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去世后继位的是一个小孩子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赵匡胤也就没机会当上皇帝。
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按照史书的记载,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35岁,赵匡义23岁,赵廷美15岁,赵匡胤的次子德昭11岁〈长子和三子早亡〉,四子德芳3岁)即他的弟弟赵光义做接班人,之后就是小弟赵廷美,然后再回到赵匡胤儿子的身上。作为大孝子的赵匡胤结果不假思索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太后自然非常满意,遂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这就是史书上说的“金匮预盟”。
网络配图
现在赵光义以“金匮预盟”为依据似乎名正言顺地做起了皇帝,但他可不像他哥哥那样,也不像自己母亲想得那样简单。他想的是有朝一日我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哥哥的子嗣手里?应该说每每想到这个问题,他就心有余悸,夜不成寐。怎么办呢?赵光义经过绞尽脑汁处心积虑的反复思考之后,最后终于由他和赵普再次合作表演“双簧”,导演了一出逼死兄弟、侄子,逼疯儿子的悲剧。为排除传子过程中的障碍,走过了一段血雨腥风充满风波曲折的历程。
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廷美是赵光义之后的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廷美传回太祖之子德昭。其实所谓的“金匮之盟”很可能是太宗、赵普捏造出来的,虽然一时能掩人耳目,但最终限制了太宗传子的愿望。“解铃还需系铃人”,这还得靠太宗和赵普自己解开这道难题。
赵普在在此事上扮演了极为特殊的角色。太宗曾以传国之事询问赵普的意见。赵普一生读书不多,但好读《论语》,并从中学到一些治国之道。他曾对太宗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指《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因此以“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于世。赵普在太祖时代以佐命元臣之身份在中枢机构执政达10年之久,与太祖私交甚好,被其视为左右手。太祖时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陈桥驿兵变”“”、制定统一战略等事上,赵普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赵普的权势甚至一度在晋王赵光义之上。他还反对过太祖传位晋王光义的意图。因此,他与太宗的关系极为微妙。
太宗继位后,赵普的地位已远远不及太祖时代,颇受压抑和冷漠。太宗要维护自己的权力,对赵普这样的太祖旧臣自然心存猜忌,何况两人还曾是政敌呢。然而,赵普是开国元勋,太宗要安抚人心,自然需要利用这样的元老重臣装点门面,所以对赵普在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赵普沉浮宦海几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随时有危险的情况下,政治态度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于是,当太宗向他询问传任廷美之事时,赵普心知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这句话大获太宗赏识,坚定了太宗传子的信心。
太祖去世后,还留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太宗继位之初,德昭封为节度使和郡王。太宗征辽时,德昭从征幽州。高粱河之战。宋军惨败,太宗只身逃脱,不知所踪。这时有人商议立德昭为帝。后来,太宗生还,此事便作罢。班师回京后,太宗以此次北伐不利,便很久不行此前平定北汉之赏,将士们不免议论纷纷。德昭便为将士们请赏,认为即使与辽作战失败了,还是应该赏赐平北汉有功的将领。太宗听后很不高兴,就说:“待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此言一出,德昭惶恐万分,低头垂泪,默然而出。德昭所处地位本来就微妙,而叔父那番话分明又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日后难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满腹心事竟无处诉说,顿生短念,回来后便自刎身亡。据记载,太宗得知此事后又惊又悔,赶过来抱尸痛哭:“痴儿何至此邪!”下令厚葬,追封魏王。德昭死时年仅29岁。两年以后,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23岁。于是,太宗皇位继承的两大“隐患”被消除了。
德昭兄弟死后,对皇位能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弟弟廷美了。太宗虽然不敢地对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太宗此次又想到了赵普。赵普曾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而深受太宗信任,自然知道在这种情形下该怎么做。
这里需要提一下赵普的政敌。卢多逊为人机警,知道太祖喜欢读书,经常到史馆来取书,就让小吏每次都查看太祖所取何书,于是通宵阅读此书。等到第二天召对时,太祖问起大臣们书中的事情,只有卢多逊一个人应答如流,以此获得太祖赏识,拜为宰相。他跟赵普一直不和,好几次在太祖面前说赵普坏话,而赵普本人确实也因专权、贪财为很多大臣所忌,并被人抓住把柄,结果赵普被罢相。当时有人跟太祖反映赵普非议皇弟光义,估计这也是卢多逊干的。赵普上表自诉说:“皇弟忠孝,我怎么能够轻议。这是外人的离间之词,何况当初太后临终前的遗命我亲目所见,并作了记录呢。希望陛下明察。”太祖将赵普的上表一并藏在金匮里。太宗初年,赵普受到冷落,卢多逊怕他复起,就跟太宗说赵普当初反对太祖传位给他。
网络配图
过了几年,太宗为晋王时的旧僚揭发秦王廷美阴谋造反。太宗将信将疑,就问赵普的看法。这给了赵普表白的机会。关于秦王廷美,赵普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但这次赵普趁机说自己为权奸(当然是指卢多逊了)所害,并详细说起杜太后的金匮之盟以及自己的上表等事。这下,太宗感觉到赵普原来是自己的大忠臣,于是对赵普加官晋爵。但不多久,太宗君臣都意识到了金匮之盟所存在的隐患。赵普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的话一出口,就已经决定了廷美的结局。
没多久,赵普就查到了卢多逊私遣堂吏交通廷美之事。赵普毫不客气地捅给皇帝,说卢多逊盼太宗早日晏驾,就好尽力侍奉廷美,廷美表示满意,还送卢多逊弓箭等物。太宗大怒,借题发挥,严惩卢多逊及其同党。大臣等74人联名上奏卢多逊及廷美怨望诅咒,大逆不道,宜正刑章。卢多逊被削夺官爵,(本文由天天爱养生网整理发布),其同党不少被处死;廷美勒归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