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圣人是哪四位?四大圣人简介
南阳,是智圣的躬耕地,是医圣、科圣张衡、商圣的故里;南阳,有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汉画像石,有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封建时代两级官署衙门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有震惊世界的恐龙蛋化石群……而今,代表南阳的文化符号已远不止这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河南惟一用城市名字命名行星的城市、南阳作家群……所有这些,不仅为我们建设文化名市、打造人文南阳提供了条件,更是我市创建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无可比拟的人文优势。
智圣-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汉末徐州 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 县)人,父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仕于吴,拜大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后,诸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科圣-张衡
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少游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通五经","贯六艺",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两次为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在天文学理论方面,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关于天地之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阴阳相荡,产生万物。他还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认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蚀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肯定了宇宙的物质性和无限性。张衡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著作收集在清严可均所编的《全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商圣-范蠡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春秋楚人。与文仲同事越王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认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一起泛舟,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因为经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拜师: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疫疠流行,民不聊生。他看到史书中记载治病一望便知病在何处(见的事迹)十分感慨,想到:前人能做到,我们为何不能?当今居世之士,只知竞逐权势,追求名利,不问人民疾苦,不留心医药,精究方术,以解除人民的疾苦呢?因此,他便决心研究医学,以救死扶伤,解除人民病痛为职志。张仲景少年聪敏、稳重、善思、好学。他拜同郡张伯祖为师,立志终身致力于发展祖国医学事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襄阳府志》)
著书: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人民死亡惨重,甚至举族灭绝。正象曹操之子在《曹集诠评·说疫气》中所说:"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人死之多,使一些城镇成了空都。张仲景宗族二百多人,建安纪年以来,未到十年,死于大疫者竟达三分之二,伤寒占百分之七十。面对这种惨痛的景象,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收集民间许多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书中把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引起生理及病理的变化,以及病势进退缓急等变化,归经为六个证候类型。其中三阳经证多为热证、实证,三阴经证多为寒证、虚证。张仲景根据六经辨证的理论,采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进行临床治疗。
坐堂:张仲景主张医学要不断进步,医生对患者要热情负责。相传,他做长沙太守时也不忘为百除疾苦。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随便接近百姓。但他认为只有接触百姓,才能给他们治病,也才能提高医术。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择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而专为百姓治病。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仔细地给百姓治病。时间久了,形成了惯例。每逢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他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名医治学录》)
贡献:《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与张仲景同时代的(链接),读了《伤寒论》后喜曰:"此真活人也"。时(链接)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医家孙思邈(链接)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伤寒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也是医家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