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五伐漠北为何不能将边疆向外扩张?主要战略不是扩张领土
15世纪初的,经历了所造成的短暂冲击。随即以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改革活动,推动着历史洪流的滚滚向前。这其中,又以五伐漠北最为知名。
但很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北伐不同,明成祖的大军只是掠过草原的部分地区,并没有实施任何占领。这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朱棣北伐的实质性目的不强
其实,朱棣的五次北伐并没有决定性的战果,也根本没具备任何实质的扩张性。而且这个事情本身掺杂了太多负责的因素,反而让事情本身不再纯粹。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根本性的目标,自然也就谈不上多大的结果。
五次北伐,通常都被人拿来和汉唐时期的大规模北伐相提并论。然而,这种提法更多是近20-30年的产物,在明清两代反而没有那么高光。即便北伐本身就有朱棣为自己镀金的动机在里面,也只是非常短暂的影响。
小规模的蒙古部队 根本无力阻挡大量明军
仅从军事方面而言,五次北伐的实际效果就不宜高估。首先是明军浩浩荡荡的在漠南和漠北进行武装游行,大部分速度并不是非常迅速。此时的大部分蒙古地区势力,依然处在当时还处于崩溃后的阵痛期。一方面没有恢复进行大规模决战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内部厮杀不止。面对这种浩浩荡荡的威慑,自然是非常“配合”的提早闪人。结果,明军也就找不到对方主力部队,抓不住什么决战机会。干掉一些散兵游勇,已经是很大的战果了。
其次,明军确实有兵不血刃的占领草原上的城市,并可以称为北伐期间的最大成果。尤其是烧毁了大量蒙古人储存的粮食等战略物资,算是有效延缓了蒙古人恢复实力的机会。但也因为这样的操作,让原本势力增大而相对温和的东部派系衰落。哪怕暂时阻止了西部的瓦剌人东侵,也改变不了蒙古地区的西强东弱局面。往后的明军,就必须逐渐面对那些在更恶劣环境下养成的对手了。
朱棣北伐的目的是对内因素居多
当然,朱棣北伐的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对内而非对外。尤其是作为者,他非常需要外战胜利来彰显自己的武功。拿最好捏的蒙古部落下手,自然是又方便又惯用。朱棣的大基地北平,也会因为这些远征而地位提升。方便了他后来提出的迁都政策。随着北上的军政管理部门,也经常驻扎在北京。在之中,完成了迁都前的大部分铺垫。
最后,五次北伐的胜利也是朱棣在向内部宣扬:蒙古威胁在自己的努力下已经被平息。而且北元势力在当时也没有彻底死绝,朱棣要在北京建立新都,不可能不考虑下北元复苏的可能性。
北伐的最大成果就是让天子去北平守国门
所以,北伐还同时满足了他的其他两个策略:1 为北京附近建立相对安全的缓冲区 2 以天下安定为借口,逐步把边境上的藩王们都迁往内地,解除他们对边军的控制。
因而,朱棣的五次北伐就是多种因素相加后的结果。如果要去占领那些他军队经过的地方,就会和自己的既定策略背道而驰。因为在地域较远的地方,还要维持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就不得不进行分权。而朱棣的篡位者属性,决定了他只会继续收权而不会愿意放权。这也是五次北伐都“雷声大雨点小”,最后看上去像是百忙一场的原因。
篡位者属性一直左右着朱棣的政策
加之同时代的明朝,还忙于对越南的征服和大规模下西洋活动,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如果向过去的汉唐一样去经营草原地区,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资源来进行配置。这注定了朱棣时代的北方,只能走过场而无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