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第一次北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岳飞第一次北伐简介
第一次北伐发生于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期间。岳飞率三万五千人左右大败伪齐刘豫的部将李成等人,成功地收复了前一年失去的襄阳府镇抚使李横的辖地,以及额外的原由伪齐控制的唐州和信阳军。
战争背景
襄汉失陷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宋神武左副军统制、襄阳府、邓州、随州、郢州镇抚使、兼襄阳知府李横率随州知州李道联合伊阳县凤牛山寨的翟琮北伐伪齐刘豫。伪齐部队纷纷倒戈,牛皋、、赵起、朱全、牛宝、朱万成等军归附于李横,董先、张玘、董震等军归附于翟琮,伪齐唐州知州胡安中由李道招降。李横和牛皋、彭玘等克复了汝州(治梁县,今河南汝州市)、颍昌府(治长社,今河南市)、信阳军(治信阳,今河南信阳市)等地;翟琮一军更一度攻入河南府(洛阳),进逼北宋旧都及当时的伪齐都城开封。
伪齐刘豫马上向金军求援。三月间,金元帅左都监完颜兀术(汉名宗弼)率主力会合伪齐李成的二万伪军,在开封西北牟駞冈同宋军进行了决战,李横、牛皋等部被金方重甲骑兵击溃。到十月为止,翟琮的伊阳县凤牛山寨大本营、邓州(治穰县,今河南邓州市)、随州(治随县,今湖北随州市)、唐州(治泌阳,今河南唐河县)、襄阳府(治襄阳,今湖北襄阳市)、郢州(治长寿,今湖北钟祥市)等地相继被金军攻占,彭玘战死,李横、翟琮、牛皋、董先、李道、张玘等全部败退到长江一带。这使南宋的长江防线出现了巨大的缺口。伪齐的李成、许约等乘机联络割据洞庭湖与南宋对抗的杨么势力,约定来年六月间南北夹攻,伪齐军和杨么军水陆并进,顺江东下,“前去浙中会合”,消灭南宋政权,双方“建国通和”。
请缨北伐
岳飞在绍兴三年九月被授予正四品承宣使的虚衔,兼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的实职。他回到江州(治德化,今江西九江市)后,李横、翟琮、李道、牛皋、董先、张玘等将先后逃奔江南西路,其中牛皋和李道请求接受岳飞“节制”。宋廷于是将牛皋、董先共一千余人以及李道等部并入岳家军,张玘也拨归岳飞统辖;翟琮改任江南东路兵马钤辖,独立成军;李横和岳飞基本同级别,不愿隶属岳飞,其一万五千人马改隶官职更高的。
为击败伪齐军和杨么军的合兵计划,岳飞决定先打李成,后打杨么:“先襄汉,襄汉既复,李成丧师而逃,杨么失援矣。第申严下流之兵以备之,然后鼓行。”岳飞曾屡次申奏朝廷收复襄汉地区,他在绍兴四年(1134年)春上《乞复襄阳札子》说:“今日之计,正当进兵襄阳,先取六郡……况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臣今厉兵饬士,惟俟报可,指期北向。”朝中宰相支持这一作法:“襄阳上流,襟带吴、蜀。我若得之,则进可以蹙贼,退可以保境。今陷于寇,所当先取。”刚从江南西路调任政府参知政事的赵鼎也支持岳飞:“知上流利害,无如飞者。”而签书枢密院事徐俯却反对委派岳飞出兵,戍守淮南西路的也要求代替岳飞“措置荆襄” 。最后宋廷决定由岳家军出兵收复襄汉,刘光世军增援,王[王燮]军箝制洞庭湖的杨么军。
三月十三日,宋廷向岳飞发布出兵的省札,正式任命岳飞为荆湖北路前沿统帅,在他的制置使官职上添入“兼制置荆南、鄂、岳”的加衔,荆湖北路安抚使司颜孝恭和崔邦弼两统制的兵马,荆南镇抚使司的兵马,都暂归他 “节制使唤”。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又另加二十万贯钱“充犒设激赏”。宋廷又对岳飞此次出征作了几项规定:只以收复丢失的四郡及伪齐管辖下的唐州、信阳军为限,“不得辄出上件州军界分”;如果敌军逃遁出界,“不须远追”,也不得“或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之类,却致引惹”;收复襄汉六郡后,由岳飞差官防守,岳飞大军则回大江沿岸驻扎。宋高宗次日又特下亲笔手诏说:“追奔之际,慎无出李横所守旧界,却致引惹,有误大计。虽立奇功,必加尔罚。”
岳家军的总兵力时为二万八干六百十八人,崔邦弼军约有三千人,颜孝恭军约有一千九百人,而荆南镇抚使解潜仅派统制辛太率一千二百名乡兵前来助战,岳飞此次进攻襄汉六郡的总兵力,大致在三万五千人左右。
由于再败对战局有重大影响,南廷非常看重这次岳飞的出征。出师前,赵鼎又生怕岳飞有失,上奏高宗:“陛下渡江以来,每遣兵将,止是讨荡盗贼,未尝与敌国交锋。(岳)飞之此举,利害甚重,或少有蹉跌,则使伪境益有轻慢朝廷之意。”为了使岳飞之“将佐竭力奋死”,“以济事功”,宋高宗下诏称岳飞曾保奏王贵、张宪和徐庆三将“数立战效,深可倚办”、“理宜先有以旌赏之”,给王贵等三人颁赐捻金线战袍各一领,金束带各一条。宰相朱胜非通知岳飞,只要得胜即授予他节度使的头衔。宋高宗又特令张俊的“神武右军”和杨沂中的“神武中军”分别选战马各一百匹拨给岳家军,并在岳飞的制置使官衔上又增加“兼黄州、复州、汉阳军、德安府”的加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