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两江总督的职位上是汉人多还是旗人多?有着怎样的变迁
的时候,两江总督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它管辖着两江地区的军政大权。这是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包括今天安徽、江苏、伤害、江西。
它每年可以为国库贡献至少三分之一的钱粮赋税。无论是漕运所需的粮食,或者江淮盐业,都是朝廷重要经济支柱。
而且,当地重视文教,每年科举榜上一半的名额,都被两江地区垄断。这是一个战略要地。无论如何,都必须牢牢抓在手里。
所以,在两江总督的人选上,清朝一直保持慎重。这种慎重,意味清朝必须把这个职位放在可以信任的人手中。
清朝入关后,虽然一直提倡满汉官员相同,并把双方的规定俸禄划分在同一水平上。但是,旗人官员跟汉人官员的区别,却一直实际存在的。所谓旗人官员,就是清朝入关以前组建的,划分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八旗出身的官员,因为跟皇室关系更近,往往更容易被信任。他们可以凭着这个条件,更容易获得官职。而一般汉人官员,则基本需要接受科举考试。
虽然少数可以凭着父辈余荫获得官职,但是,这种方式不会被视为正途,地位较低。但是,在清朝前期,更倾向于把官职交给旗人官员。
尤其是顺治时期。时任三位两江总督,都是汉军旗人出身。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清朝刚刚占领两江地区不就,不时仍有反抗声浪出现。
所以,必须把这块地方交给可以信任的大臣。可是,两江地区的管辖,设立大量财政赋税,漕运盐钱的领域。这些都需要拥有专业能力的大臣,才可以应对大小事务。
满人官员在这方面,一直较为弱势。汉人大臣又不受信任。汉军旗人曾经跟着打天下,较容易信任。所以清朝才会把两江总督的位置,交给汉军旗人大臣。
但是,当天下逐渐稳定后,满人出任封疆大吏的情况,开始逐渐增加。时期的16任两江总督中,满人官员有9位,数量超过一半。汉军旗人出身的官员,数量大幅度下降,仅有4人。
但是,也是从康熙时期开始,汉人官员得到任用的机会更大一些,可以有机会担任封疆大吏。不过,康熙时期的两江总督,也仅有三位汉人大臣,数量较少。
之后的、、三任,基本延续这一情况。两江总督的任职中,满人官员较多,汉军旗人跟汉人出身的官员,数量相差不多,占比都较少。比较特别的是,嘉庆年间,曾有一位蒙古八旗出身的两江总督。
所以,从顺治时期到嘉庆时期出现的49任两江总督中,旗人官员占据38个,汉人官员仅有11个。但是,从时期开始,满人总督的数量就开始逐渐下降。出现这种情况跟,主要还是因为,满人官员无法担当重任。清朝自乾隆时期开始,便逐渐走下坡路。
虽然略作调整,但依然无法改变整体下落的趋势。对两江总督而言,在他的辖区内,漕运问题日渐严重。漕运是用水路给京城运送粮食,一直走的是内河水路。可是,从乾隆后期开始,官吏贪腐严重,河道疏于治理,屡屡出现黄河泛滥倒灌运河,造成阻塞的情况发生。至于两淮盐政,更是腐败严重,弊端丛生。
这种局势下,满人总督往往很难担当宗人。跟汉人官员靠科举出身不同,旗人大臣可以靠笔帖式、袭职、骁骑卫、御前侍卫等职位,获得晋升。相比科举那种过独木桥的惨烈竞争,旗人大臣走的这条路,要容易许多。
当然,并不是所有旗人大臣都是走这条路,也有参加科举,获得官职。只是数量相比,会更少一些。这种容易走的路,长期以往,极容易引发满人大臣的骄惰情绪,整体素质不断下降。
到了道光皇帝以后,清朝面对的形势更为复杂。对内,各路起义军不断兴起,东南半壁江山都拱手让人。对外,列强的坚船利炮,同样不好对付。这种情况下,需要更有能力的大臣。
而且,面对各路起义军的兴起,朝廷国库紧张,只能让地方自行组建团练,筹集军饷。这个举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批汉人大臣的崛起。他们因为军功,占据朝廷重要职位。封疆大吏中,汉人大臣开始占据多数。
到了同治时期,两江总督任职上,竟然没有一个旗人大臣,全都是汉人官员。这固然有同治皇帝本身在位时间不长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形势的变化,迫使清朝必须做出改变。
这种形势,一直延续到时期。直到末代皇帝的宣统时期,两江总督的任职上,出现汉人官员、旗人官员各占半壁江山的情况。但是,当时也仅有两位总督。不久后,清朝就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