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太监王振,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般认为宣德四年(1429)是分界点,因为宦官的学校内书堂是在这年设立的,太祖的祖训正式被废。还有人认为秉笔同样出现于宣德朝。这是有可能的。宦官并非都是文盲,找几个识文断字的应该不算困难。但,宦官势焰熏天,当始于王振。他是第一个专权的太监。王振在宦官群体中是另类也是奇葩。比他更加有名的是免死罪犯,是街头混混,王振却是有文化的读书人。正史说他毕业于内书堂,也有人说他本是地府教育系统的官员,由于永乐皇帝的诏令才净身的。
这些当然无从稽考,但可以肯定他曾经被宣宗安排陪太子读书,甚至为太子启蒙,因此太子即位的当年便成为司礼太监。这位新皇帝就是的曾孙,当时九岁。因此,王振的任命便未免可疑。要知道,由于皇帝年纪太小,实际上代理皇权的是不肯垂帘听政的太皇,主持朝政的则是、和。太皇太后就是仁宗皇帝的张皇后,与太祖、成祖徐皇后一样享有盛誉。“三杨”更是三朝或四朝元老,岂能不知道事情的轻重?如果王振掌司礼监还是破格和越级提拔,就更奇怪。事实上太皇太后很快就有了警觉。
某天,她老人家带领女官来到便殿,先教训皇帝要遵循祖制听元老的话,然后宣王振上殿,地说:你不守规矩,应该赐死!女官们一齐拔出刀剑,架在王振脖子上。皇帝和“三杨”都跪下求情,老太太这才饶他不死,但严厉警告这家伙不得。王振自然唯唯诺诺,也确实暂时夹起了尾巴。然而太皇太后刚刚去世,他就把宫门口“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偷走了,从此。其实,被当廷教训之后,王振并没老实多久,因为太皇太后和“三杨”都垂垂老矣,力不从心。
杨荣甚至劝杨士奇接受王振推荐的阁臣人选。他说:我们这些人再自立,那些家伙也容不得。万一哪天宫中传出小纸条任命某某入阁,我辈就束手无策了。好在王振推荐的,总还是读书人嘛!实际上王振猖狂是因为皇帝纵容。正统六年,宫中举行宦官照例不能列席的大宴,王振却说:辅成王,我就不能去坐一坐吗?十五岁的皇帝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最后还是下令开东华门的中门,请王振前来赴宴。这件事,当然没人告诉太皇太后。
王振的风头也几乎压倒了所有人。没错,皇帝叫他先生,公侯叫他干爹。最无耻的是一个名叫王佑的小白脸,由于巴结王振当了工部侍郎。某天,王振问他:你的脸上怎么没有胡子?小白脸答:老爷没有的,儿子哪敢有?王振应该笑了。他当然想不到,八年以后将为自己刹不住车的狂妄付出代价。正统十四年八月,王振在对蒙古部落的战争中由于胡乱指挥导致屡屡失败,被愤怒的禁卫军将领一棰打死。但直到临死之前,他都。这样的人如果成为特务,想想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