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诸侯国明知推恩令对自己不利,为什么还是老老实实接受
周行分封而有八百年天下,秦行郡县却二世而亡。故而,在建立后,鉴於秦帝国孤立无援,以致灭亡过速,而实行。但是,分封同姓虽稳固了汉朝的江山,却又因封藩太重,造成了尾大不掉,进而威胁到了朝廷政权的统治。
汉朝彻底解决诸侯问题,是在汉武帝时期,颁行推恩令之后。推恩令,即是让各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国,分成若干个小国,而由自己的子弟继承。如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再无力对抗中央朝廷。按理说,推恩令并不是隐晦的计策。诸侯们并不傻,身边更不乏智谋之士,不可能不明白朝廷的意图。那为何推恩令,却仍能取得显著效果呢?
推恩令之所以能取得效果,乃是汉室朝廷与地方诸侯实力对比的变化。汉初分封,诸侯之地占据天下之半。倘若此时颁行推恩令,诸侯合力对抗,朝廷甚有被颠覆的可能。
正如在《治安策》中提出的假设: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刘交)王楚,中子()王赵,幽王()阳,共王(刘恢),灵王(刘建)王燕,厉王(刘长)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推恩令之所以能取得成效,乃是因袭文景时期的一系列弱藩、削藩政策。汉文帝时期,贾谊鉴於诸侯对朝廷的威胁,而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实则上就是推恩令的早期理论。不过由于当时的诸侯非常强势,而汉文帝也是由藩王承继大统,皇位还不够稳固,才没有在天下推行,只是拿对自己威胁比较大的齐国、淮南国开刀。
至时期,朝廷政权已稳定下来,又已得到了休养生息。故采纳了的削藩政策,而激起了吴楚。就公义而论,吴楚七国之乱,其咎并不在吴楚七国,而在朝廷恃强,公然背信弃义。这也是当吴楚七国打出“清君侧、诸晁错”的旗帜之后,汉景帝腰斩晁错以塞吴楚七国之口的原因。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吴楚七国战败,诸侯再已无力对抗朝廷,只能任由朝廷宰割。
据《汉书·诸侯王表》: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主父偃)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至于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生于帷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亡异。而本朝短世,国统三绝,是故知汉中外殚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惮,生其奸心。
汉朝的(同姓)诸侯问题,是历经文、景、武三世,才得以彻底解决,绝非推恩令的一策之功。至汉武帝时期,推恩令已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是,作为我国早期王朝的汉朝,用人制度并不完善。君主最能信赖的人,往往只能是自己的血亲与姻亲。故西汉王朝的两大政治支柱,便是诸侯(血亲)集团与外戚(姻亲)集团。当诸侯(血亲)问题被解决之后,就使得外戚(姻亲)便失去了制衡力量,而这也是王莽能够篡汉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