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被贬海南期间做了什么?对海南有着怎样的影响
“古儋城外说东坡,载酒堂前野鸟过。往事一场春梦散,独留名迹未消磨。”这是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时任儋州知州的罗杰,修葺《载酒堂》时所作的诗句。《载酒堂》是贬谪儋州期间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
苏轼作为“”之一,其诗文气势磅礴,潇洒豪放,为后人。其实,的贡献不仅在于诗文,而其对海南的教育也是功不可没。他在《载酒堂》这所陋室里开课讲学,开化了海南这片荒蛮之地,使其“,弦歌四起”,在他的学生中,一个中举,一个进士及第,结束了海南不出仕的历史,以致出现后来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两朝人才辈出的局面。
海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夷之地”,远离文明、远离文化,在苏轼谪居海南之前,没有一个人考上过举人或进士。苏轼贬谪儋州,是海南之福。
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苏东坡因一首自嘲诗,惹怒了当朝宰相章惇,以莫须有的罪名授予苏东坡琼州别驾的虚衔,从惠州流放到儋州,并且,不得签书公事。昌化军使张中敬仰苏轼的诗文,热情款待父子,并将张中公馆旁边的一所官舍修缮一新,让苏氏父子住在里面。所以,苏轼在后来赠给张中的诗中说:“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然而,,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罢了张中的官,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无家可归的苏轼,用仅有的一点钱在城南一个椰子林买下一块地,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盖了五间简陋的房子,以作栖身之所,起名:《槟榔庵》。海南当地的书生学子常来此拜访神聊,苏轼为有一个会客的场所,便把其中的一间取名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东坡以文会友、传播文化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苏轼讲授,传承中原文明的工作室。有了这个场所,儒家文化,华夏文明犹如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儋州。
琼山府有个学子姜唐佐,潜心读书,以求功名。可是,由于没有名师指点,也是屡试不第。他得知苏轼在《载酒堂》开课讲学,于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九月,携母前来拜师学艺,侍奉苏轼左右达八个月之久。姜唐佐为人忠厚正直,学习刻苦用功,颇受苏轼器重。苏轼赞扬他的文章“文气雄伟磊落,倏忽变化”;言行“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
姜唐佐要去广州应试了,临行前,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上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说,待你中举后,再续完吧。姜唐佐果不负老师的厚望,在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的乡试中,一举成名,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姜唐佐没有忘记老师的栽培,专程去儋州拜谢恩师,而此时,苏轼已获赦北归,姜唐佐只好悻悻而归。
第二年,姜唐佐北上京城参加会试,途经河南汝州(今河南临池县)拜会苏轼之弟,方知恩师在北归后不久,就驾鹤西去。姜唐佐闻之悲恸不已,拿出老师的题扇交给苏辙,苏辙见亡兄遗作,沉痛片刻,便在扇子上挥豪为亡兄续诗:“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尝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姜唐佐手捧题扇,热泪,毅然掉头回乡,不再追求功名仕途,继承恩师旳遗愿,隐居老家,开坛讲学,收徒授业,终老一生。苏轼的另一个学生符确,资质聪颖,沉静好学,博通经史,才识逸群,于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赴京殿试,而中进士,成为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
《琼台纪事录》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据《海南岛古代简史》记载,从到,海南共有举人七百六十七人,进士九十六人。这不能不归功于苏轼对海南教育的巨大贡献。
苏轼谪居海南三年,对这片土地情深意长,在离开海南时,与当地百姓挥泪惜别,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