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六卿之一:智氏的历史渊源
智氏起源于东周时期,曾是之一,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华夏望族,得姓始祖是晋国次卿智庄子。
春秋时期,晋国相国荀息之孙荀首,食采于智邑(今山西永济市),史称智庄子,是为智氏始祖。智氏连续七代立身晋国政坛,到智襄子执政时,智氏远强于韩、赵、魏三卿,成为晋国乃至周王朝最具权势的大夫家族,在中,智氏,遭受灭族之灾。智氏亡而三晋分,三晋分而七国立,晋阳之战成为的分水岭,家臣豫让为给智襄子复仇,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
历经2500多年的繁衍发展,当代智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人口约有9万人,在全国排名392位。智氏名人有春秋智襄子、零陵郡太守智嗣、骑都尉智元、监察御史智浃、两浙监运使智受益、编修智审、天津知府智文运、当代开国少将智生元等等。
智氏渊源
智氏远祖为晋国相国荀息,荀息本名原氏黯,是原国公族,姬原叔的十四世后裔。
东迁后,大权旁落,作为畿内侯的原国,地位也不同往日。原氏黯于是到晋国任职发展,辅助晋武公曲沃代翼,任职武公大夫。晋武公灭荀国后,以荀国旧地赐予原氏黯,原氏黯从此以封邑为氏,别为,史称荀息 。
荀息辅佐晋武公统一晋国,辅佐晋献公26年,是献公的股肱之臣。荀息以危如累卵规劝晋公放弃建造九层高台,献计,打通了晋国向中原发展的通道。
晋献公临终前,任命荀息为相国,辅佐太子奚齐继位。荀息以"臣竭其肱股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许诺献公。
这就是"股肱之力"的典故,晋献公的这次托孤,比后来著名的托孤早了800多年,并且巧合的是,在接受刘备的嘱托时,也同样用了"股肱之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后武将里克作乱,荀息坚守道义,临危不惧,誓死捍卫自己诺言,体现了春秋所具有的公忠品格,留下了千古英名。
荀息之子逝敖, (一说名游,字逝敖)担任晋国大夫。逝敖生三子,长子、次子荀骓、幼子荀首。称霸后,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文公准奏,遂召荀息长孙荀林父为大夫。
晋景公时,荀林父升任中军将 ,执政晋国,史称中行桓子;荀骓担任新下军将,因食采程邑,史称程文子;荀首担任中军佐 ,成为晋国次卿,史称智庄子。荀氏一门三卿,成为晋国的名门望族。
公元前566年, 荀首之子荀罃出任中军将 ,执政晋国。荀林父之孙荀偃担任上军将,叔侄二人同为晋国大将 ,因同为荀氏,帅旗无法区分。鉴于荀首食采于智邑,荀林父曾为中行将军,故以智氏、别之,自此,荀罃号为智罃,荀偃号为中行偃。智罃追尊智庄子为始祖 ,智氏从此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