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探秘中国最离奇的千年古城之处
历史文化 2017-04-25 16:33中国历史www.qiwenkd.com
松潘古称松州,追溯历史可至战国时代。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今松潘川主寺镇建立湔氐县;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求婚未允,率兵攻打松州,促成了后来的唐番连姻文成公主进藏。
1935年,范长江先生走中国西北角,经过古城松潘时留下了一段悲惨的文字:刚到松潘第一天,第一个心酸的印象,即是随处倒闭的死人太多。城内外大路大街上,到处有死尸。
他还写道:藏人本多粮,然而他们却坐视汉人成百成千的饿死而不救……由此可了然民族关系之重大,凛然藏人对汉人之敌意,而痛彻反省我们民族政策之错误……。我们在松潘住了两天,所看到的松潘完全是一座死城……。
时间过去了70年,此次我重走中国西北角,到达松潘古城的时候,第一个印象是繁荣和祥和。走在古城的大街上,各色人等悠闲走过,各种物品一应俱全,身着不同服装的汉、藏、回、羌四个民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在这个千年古城又逗留了几日,感受更深的是这里的离奇。中国的古城我自诩走过不少,却没有见过像“大唐松州”这样离奇的。概略总结一下,离奇之处有七。
离奇之一:西门在山顶,高城五百米。
在人们的印象中,几乎每座城池的城墙与城门都分布高差不大的一个水平面上。
然而,松州古城却一反常理,四座主城门之一的西门(古称威远门)建在古城西侧山顶,垂直出古城500米。
这在我国现存的古城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我在采访中了解到,历史上,松州最初修筑的城墙,西沿山麓、东跨岷江,古城左侧西山无防御工事,敌兵由西侧山麓来犯,城内防御状况尽收眼底,形成易攻难守之势。
为解决这一问题,明英宗正统年间,负责松潘兵备的佥御史寇琛主持将城墙分别从东南两侧山脚延筑至山颠,并增筑了西门,至此形成了“西门在山顶,高城五百米”的离奇景象。
离奇之二:城墙翻山过,形状似屋顶。
目前,我国现存有不少沿山脊修筑的墙,主要是用于防御的边界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万里。
但是,仅仅因为一座城池的防御需要,就改变了城市的城墙布局,沿着山脊修筑城墙,却十分罕见。松州古城的内城并不是四边形,而是五边形,犹如一座房子。
西门至东门、西门至南门两段城墙沿山脊而筑,长度几乎相等,如等腰三角形的两腰。远远望去,“两腰”将古城西门高高撑上云端,犹如屋脊,给人巍峨之感。
让人惋惜的是,在文革中,这两段城墙的损毁十分严重,现在只能看到当年雄伟的痕迹。要全部修复,还有待时日。
离奇之三:没有护城河,只有穿城河。
古时,几乎每座城池的城墙四周都建有护城河,目的是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而松州古城却一反常理,没有护城河,只有穿城河。这的确奇特!
历史上松州地处边陲,商贾云集,为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和商贸集散地。战乱之际,蕃兵时常围攻古城,导致城内断水。
明嘉庆年间,松潘总兵何卿主持增筑外城时,将原本沿着古城东侧山脚流淌的岷江人工改道,将河道凿为“Z”形,使岷江穿城而过,及时解决了因来犯之敌长期围城,城内断水之困,同时也给古城消防取水带来了方便。此作法在中国古城建筑史上极为罕见。
离奇之四:古城北门奇,厚度国之最。松州古城城墙围长6.2公里,内城跨江沿山构筑,外城土石堆砌而就。城墙与山势、水流巧妙融汇,富有特色。
每座城门以条石和大青砖拱成,精美宏大,浮雕石刻精美,堪称杰作。特别是现存的古城北门,在历史上称为“镇羌门”,它宽6米、高8.5米、进深度为31.5米。据《阿坝州志》记载:“松州城墙的厚度,特别是城门洞的进深度,为全国明代城门之冠。
著名的北京故宫城门、南京、西安明代城门,现存均无如此之厚”。
离奇之五:城砖有名字,糯米桐油粘。你见过砖上凿有编号与姓氏吗?在松州就可以见到。“上窑蓝氏贰贰伍”,松州古城几乎每块城墙砖上,都标凿有类似的编号和造砖人姓氏。这种严格的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不能不令人惊叹!
在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今天,这样的质量控制同样值得我们学习。筑城所用粘合剂更奇,是以桐油、糯米、石灰混合熬制而成,这种特殊的粘合剂历经千年而不腐,时间越长,越显牢固。在强力的粘合作用下,众多的城砖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水泥没有发明前,在生活异常艰辛、本地不出产糯米的情况下,古松州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古老运输方式,从数百公里以外运进数十吨糯米用于制作城砖粘合剂,更是显示了古人坚韧不拔的干劲。
离奇之六:城墙似跑道,鬼子误轰炸。
像松潘这样偏远的县城,抗日战争中竟也遭遇了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而且轰炸的原因十分离奇:因为鬼子飞行员“花了眼”,错把城墙当作飞机场的跑道。这着实令人称奇!你要是不信,请看坍塌了半截的阜清门和两壁布满弹孔的延薰门。
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为阻击红军,在松潘漳腊山巴建一简易飞机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为控制川、甘、青、康边区,在松潘设中央直属十六区特别党部,开设航空站(五七加油站),动用8000多头牦头经平武驮运大量汽油到漳腊机
秘密得到消息的日本侵略军队,随后派出27架日本飞机由湖北武汉起飞,经平武向松潘方向逼进。
机群在大雾迷漫的漳腊机场上空未寻找到轰炸目标后,随即在松州古城上空盘旋,并误将松州古城墙看成机场跑道,大规模向古城投下炸弹。
霎时,硝烟弥漫,尘土飞扬,房屋倒塌,大火蔓延,街上哭声喊声一片,毫无安全防护准备的人们惊惶失措、乱作一团。
古城墙被炸坍数处,城内外遍布弹坑,大街小巷尸骸如山,城内大部分民房、铺面被烧毁,其中饶有盛名的鼓楼、钟楼也付之一炬,“晨钟幕鼓”成为了绝唱。
据事后统计,此次轰炸共造成人员伤亡近千人,炸毁民房187幢,炸死牛、马、驴等牲畜2000多头。家住进安乡东裕村,已有94岁高龄的周晓初老人至今仍清晰地记忆着那段血泪史。
离奇之七:四族一街居,风俗却相异。
松州自古即为“茶马互市”之地。历史上广袤的松州草地盛产马匹、牦牛,牧民们以牛羊肉、酥油、糌粑为食。“腥肉之物非茶不解”。
而封建王朝连年征战,需有足够的战马,须从藏区获得,互惠互利的茶马生意由此悄然兴起。
地处边陲的松州自然就成为了商贸中心,饶有经商意识的众多人们汇聚于此。长此以往,松州逐步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格局。
现在,松州古城内主要居住着藏、羌、回、汉四种民族,甚称阿坝州民族结构的缩影。
在每条古街上,你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相互毗邻的建筑,各族人们身着各色服饰;古城西侧的城隍庙、观音角与城北的清真寺、拱北遥遥相望,城南的藏传佛教寺庙与羌碉毗邻而建。
千百年来,藏、羌、回、汉各族人们居于一城,却没有彰显太多同化现象。
现在,各民族依旧沿袭着各自的风俗习惯,互不干扰,但也能够相互尊重、相安而居,这的确让人称奇。
回首千年,这七大离奇,记载着一段段历史,展示了松州人民的智慧,彰显了古城独特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