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朱棣所处的形势和李世明所处的形势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李世民当时所处实际形势是,李渊根本不具备绝对权威。而拥有着甚至超乎本身的权威。
唐初天下初定时,李渊虽然贵为天子,但是连基本的政令都没有能够达到统一。
李渊的圣旨、李建成的太子诏、李世民的秦王令这三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应,还有一份法律效应稍弱的齐王教。官员们傻眼了,当这三份旨意发生矛盾是时,不知道该听谁的。便约定俗成,谁先到,就先执行谁的。当某一方发火自己的命令没有被执行的时候。官员们会说,哪份先来了,我们已经执行了。有问题你们父子兄弟们商量,把球再踢回去。但是这个最大的隐患就是极有可能造成天下的再度分裂。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态,实际上大家彼此都是实力派。
李世民官至、司徒,被封为秦王,实际上势力是和太子李建成并驾齐驱的;还有齐王李元吉曾总领十五郡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后来进爵齐王,授任并州总管。这些本质上都是实权派人物。李渊的江山一大半实际上就是靠自己的儿子们打下来的。
朱元璋的天下是“淮西勋贵”们打下来的,但是谁也骑不到朱元璋头上。朱元璋想把权力收回,横下一条心,只管杀。但是李渊不行,这些“勋贵”都是自己的儿子,杀他们不可能,让他们交权不现实。虽然上阵父子兵,奋斗阶段是省心不少,但是胜利了,让他们都下课,没人会同意。
所以李渊需要用平衡术来钳制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实现权力的基本平衡。
哪个儿子占了上风,他就必须打压一下另一方,以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这就是一个充满隐患且很容易失衡的格局。李世民虽然最终胜出了,但本质上也有非常多的不得已。因为他不这么做,结果很有可能自己就是李建成、李元吉的下场。但是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李渊的下场实际上是注定了的。
而很显然朱元璋的强势,是李渊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李世民的强大,也是朱棣可望而不可及的。
朱元璋是一个敢于为了权力跟整个运行几千年的政治体制开战的人,是一个动不动就敢跟整个国家机器为敌的人。而且基本上他想实现的都已经实现了。
他将几乎所有的“勋贵”们手中的兵权全部夺了回来给了自己的儿子们;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的手里。明初开国那么多不世出的战将,那么多聪明绝顶的牛人,谁都没有逃得过朱元璋。
朱棣的成功本质上在于朱元璋的思维定势。
朱元璋做事向来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要不是朱元璋“封藩建卫,以屏皇室”的政策有着朱元璋因为局限性没有考虑到的制度缺陷。朱棣是根本没有机会的;其实即便存在制度缺陷,如果不死,朱棣仍然没有机会;其实如果不是建文根基太浅,做事出尔反尔,朱棣依然没有机会。
朱棣的模式不可复制,他的成功叫做没有形势,是个强人必出头。而这个“没有形势”本质强也是朱元璋一手造成(安排)的。
所以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朱棣不要说逼朱元璋退位了。他但凡有丁点,都会死无葬身之地,朱元璋逗让他后悔出生。
朱棣挑战朱元璋等于以后没有朱棣这个人,没有如果。
随着朱允炆的进一步长大,文官势力可能会提前20垄断朝政,但是更可能会迁都西安,而不是北京。那样未必会出现。但是也不意味着,大可以再多干两百年。
明朝最终崩溃,本质上和朱元璋当年定下的那一套祖训有着根本关系。、世兵制注定会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