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嘎尔尼是谁?他为什么要拜访乾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马嘎尔尼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马嘎尔尼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做过加勒比群岛总督,印度马德拉斯总督,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1792年,他被加封为“马嘎尔尼伯爵”,同年,率团准备拜访。与其说是马嘎尔尼拜访乾隆,道不如说是大清与大英两个世界的碰撞。
1792年秋天,乾隆收到两广总督郭世勋上的一份紧急奏折,说是有一个叫“英吉利”的国家要来朝贡。奏折后面还附上一份翻译成中文的英国“商业总管”百灵的“禀文”。
这份已经被翻译“本土化”的禀文,内容如下:
“英吉利国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呈天朝大人,恭请钧安。我国王闻得天朝大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包管英吉利国人与天朝国人永远相好——《掌故丛编》”
这份禀文的措辞语气十分“恭敬”,乾隆阅后很高兴,还觉得这个英吉利非常懂礼数。想到大清国的朝贡名单上马上又要增添一个新国家,乾隆心里就更高兴了。于是,英国访问大清的“请求”,就被顺利通过。
一直以来,都存有一个误解,以为“闭关锁国”就是与外界毫无接触。实事上,在此之前,英国与中国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的贸易。尤其在奢侈品方面,巴黎、伦敦有什么新花样,很快就会传入宫廷。为什么英国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想出派马嘎尔尼访问大清?
一、英吉利国力强盛,有底气了
如果说之前的英吉利是二流国家,那如今的英吉利已经战胜了西班牙、荷兰、法国等老牌强国,拥有遍布全球的,号称“日不落帝国”。在他们眼里,大清是很强大的,但现在大英有实力与大清坐在一起了。
其实在出使前,曾有一位打赢、吞并印度的克莱夫将军提议,英国应该一鼓作气灭掉大清。不过当时的英国首相是温和的老皮特,他比较谨慎,觉得大清比印度强大,还是先以和为贵。
二、经济发展的必然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英国很早就走上了道路,国内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全球开拓市场。放眼世界,大清这个拥有4亿人的市场,对于英国太有吸引力了。
“18世纪末,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输入值已占西方国家的90%左右,输出值则占70%以上。英国早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外贸出口国,也是第一大外贸进口国——《闭关与开放》”
尤其是过去一百余年,是英国经济发展特别迅速的时期,英国引领工业革命,各项产品行销世界。但是这些东西,到了中国就失去销路。英国对大清的进口增加许多,但出口增长很少,除了卖给皇室的工艺品,其余的市场始终打不开。
三、清朝对外的束缚
只有广州一个口岸对外,并且限制交易季节为每年五月到十月,其余时间,外国人不能待在广州。即使在广州期间,也不能携带家属。
英国人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十三行街”,并且不许与坐轿,不许与普通中国百姓交往。每个月,只有三次到官方组织的地区参观。
清朝没有官方的对外机构,所有与英国的贸易全部委托十三行。英国商人在与十三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吃尽了亏。大清在商业上的限制,令英国人窒息。
清政府对外,整体上是排斥,并严格限制商业。这与英国大力发展商业,鼓励对外,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此背景下,英国决定派遣使团访问大清。英国希望说服乾隆,扩大交流,并能开放珠山、宁波、天津。在此基础上,最好能够割让一个小岛,以便英国人居住。此外,英国使团还有一项秘密任务:
“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两个世界的撞击》”
这次大清与大英的接触,最后的结果是不欢而散,这让大清错过一次融入世界的机会,也让西方世界看清了大清这个“饥饿的盛世”。